|
|
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
张丽 梁求真 赵赞栋 康鑫 田斌 任博 张宪 董补怀 郑江 张亮 |
|
|
摘要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与单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7例ACL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16~45岁[(30. 7±9. 8)岁]。17例在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行ACL重建(机器人组),20例在单纯关节镜下行ACL重建(单纯关节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导针钻孔次数、骨道位点的准确性(骨道中心点距理想解剖点的距离)、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Lachman试验、KT‑2000测量数值评估膝关节稳定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3. 1±4. 1)个月]。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83. 8±11. 3)min,明显长于单纯关节镜组的(50. 4±9. 1)min(P<0. 01)。机器人组导针钻孔次数为(2. 2±0. 5)次,较关节镜组的(2. 5±0. 4)次少(P<0. 05)。机器人组骨道中心点距理想解剖点的距离为(1. 3±0. 3)mm,关节镜组为(1. 4±0. 3)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Lachman试验、KT-2000测量数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两组内术后4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P 均<0. 01),术后4个月与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 05)。 结论 机器人辅助关节镜下重建ACL较单纯关节镜下重建ACL手术时间稍长,但可一次性制备具有良好位点及方向的骨
道,获得与单纯关节镜下重建ACL相似的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
|
|
|
[1] |
弓伊宁 王江 贺宝荣.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开放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97-100. |
[2] |
李庆达 贺宝荣 杨俊松 刘团江 高林 柴鑫 田欣 郝定均. 老年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01-108. |
[3] |
杜盛阳 戴俊 周震涛 单冰晨 刘晓峰 张鹏 张应子 蒋凤仙 白进玉 曹雷 周晓中. 机器人辅助经皮置钉与徒手Wiltse入路开放置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09-115. |
[4] |
丁超利 张振辉 朱彦谕 郑雪静 苏锴 王庆德. 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16-124. |
[5] |
范峥睿 马剑雄 赵兴文 战红旗 孙磊 靳洪震 柏豪豪 王颖 马信龙. 基于CT三维重建分析距骨软骨下骨囊肿形态学及分布特点[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25-129. |
[6] |
裴璇 汪国栋 周唯 连俊红 刘曦明. 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30-135. |
[7] |
谢凯 杨家赵 朱万博 徐磊 徐玮 王叙进 方诗元 洪海鸥. 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36-141. |
[8] |
田敏涛 李苗钟 胡浩良 方炫量 李一 李学渊. 不同动脉吻合方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49-154. |
[9] |
张皓 封婷 裴志杰 杨坤. 不同时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55-165. |
[10] |
王庆瑜 李璇 刘国栋. 2004—2018年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道路交通伤害发展趋势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55-165. |
[11] |
张胜叶 杨琳洁 李云鹏 户富栋 郭胜存 程栋 汤毅 于丁 桑海强. 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72-181. |
[12] |
沈志明 袁磊 卢毅 史宏灿.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创伤修复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82-186. |
[13] |
安浩 王晓晖 孔令擘 贺宝荣.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2): 187-192. |
[14] |
张连阳. 秉持科学精神 谋划创新发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1): 1-3. |
[15] |
付小兵. 对构建以“伤”防治为特征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学科体系建设的再思考[J]. 中华创伤杂志, 2022, 38(1): 4-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