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每组8只。采用腹壁创伤、双侧股骨骨折、单侧颅脑损伤和股动脉抽血4 ml的方法构建大鼠严重创伤模型。假手术+B6组、创伤+B6组予生理盐水+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假手术组、创伤组仅滴注生理盐水治疗。在伤后36 h收集大鼠肝脏组织:(1)二代测序筛选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的差异基因,并分析可能参与的细胞死亡方式。(2)验证大剂量维生素B6能否影响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细胞的各种细胞死亡方式,包括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验证凋亡;通过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坏死性凋亡;通过透射电镜验证自噬;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丙二醛(MDA)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二氨基联苯氨(DAB)加强法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免疫组化染色验证铁死亡。(3)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富集分析(GSEA)]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测序结果代表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
结果 (1)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44个(上调137个,下调207个),涉及与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焦亡相关的18个基因。(2)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TUNEL染色未体现明显凋亡差异;创伤后肝组织MLKL蛋白表达量增加,其中创伤+B6组MLKL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可见创伤后大鼠肝细胞的自噬活动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细胞自噬活动低于创伤组;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内 MDA 水平分别为(0. 20±0. 05)nmol/mg、(0. 17±0. 07)nmol/mg、(0. 69±0. 11)nmol/mg、(0. 52±0. 07)nmol/mg(P<0. 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上述四组大鼠肝组织内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11. 75±2. 09)μmol/g、(11. 69±1. 66)μmol/g、(19. 75±3. 40)μmol/g、(14. 51±1. 46)μmol/g(P<0. 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创伤后肝组织内铁沉积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肝组织内铁沉积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创伤+B6组线粒体膜密度显著低于创伤组;创伤+B6 组 ACSL4 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3)GO、KEGG、GSEA 富集分析提示大剂量维生素B6可能通过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实现减轻创伤后肝细胞损伤,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
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B6通过作用于坏死性凋亡、自噬、铁死亡来减轻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
|
|
[1]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1-2. |
[2]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3-4. |
[3] |
周良 王健 刘艳辉 陈鑫. 听觉失匹配负波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481-486. |
[4] |
杨洪桥 周昭鹏 刘美 丁长赓 车雯雯 王玉海. 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验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487-497. |
[5] |
邓哲 陈鑫 罗婉嘉 邓文娟 黄勇强 刘翠玲 夏建平 张丽花 周仙凡 陈元宜.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498-505. |
[6] |
刘艳辉 陈鑫 刘劲芳 周良 唐西杨 刘子源. 亚低温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06-515. |
[7] |
葛朝元 郝定均 许正伟 闫亮 贺宝荣 杨文龙 钱立雄 杨小卫. 二次靶向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16-521. |
[8] |
张健 何方生 盛军 买尔丹·买买提 曹锐 徐韬 梁卫东 吴兵 盛伟斌.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22-530. |
[9] |
葛宇峰 高峰 涂超 王玲 刘刚 张雯双 朱仕文 杨明辉 吴新宝. 基于CT影像的髋部肌肉因素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独立行动能力恢复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31-538. |
[10] |
薛骋 郑兴国 李翔 宋李军 秦晓东 吕天润 陈群 薛铠啸 方加虎. 锁骨远端骨折新分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39-546. |
[11] |
吕康 郭庆华 周光居 李雨林 刘宏 卢骁 徐杰丰 江利冰 徐善祥 张茂. 体外膜肺氧合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47-550. |
[12] |
李越 杨光明 赵永博 李兵仓. 四肢血管火器伤诊治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51-557. |
[13] |
周煜辰 王恒 卢洋 徐涛 陈晓庆. 泡沫细胞及其调控对脊髓损伤病理进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6): 569-576. |
[14] |
. 中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5): 1-2. |
[15] |
. 英文目录[J]. 中华创伤杂志, 2024, 40(5): 3-4. |
|
|
|